這一段,是試煉之路,兩大魔王:武漢肺炎、Google演算法。疫情當頭,專攻歐洲與澳洲的旅遊部落格到底該怎樣經營下去?除了內容之外還能做什麼?為何活著就是贏家?讓我先從這一段幽谷談起吧。本系列其他文章:
無盡幽谷:
2020年1月底起,武漢肺炎之疫情漸趨風聲鶴唳,當年二月底、三月初我照常至柏林參加GetYourGuide邀請的內容發佈者聚會,差點回不了台灣,因為法航取消航班。回台灣一週後原本只要自主健康管理臨時變成居家檢疫,就這樣…毫無準備的被關了七天。疫情至今還是現在進行式、就不用多說,直到2022年5月底,台灣出境旅遊依然遙遙無期,這就反映了我網站的流量以及收入。
簡而言之,2020年8月的Google自然搜尋流量只有2019年12月的2成;2020年下半年Booking.com產生的分潤不到€ 70,約略等於2019年8月的1/10,而那個月產生的收入還不是當年最高的一個月!
順帶一提…之後我統計聯盟行銷收益時還特別排除2020/4-2020/12,以免統計數據失真,就是排除極端值(即異常的取消數據)。

當年的9/10月之交,發現另一個現象:部分關鍵字在Google搜尋的排名逐步下滑,然後…於Google 2021年6-7月的核心演算法更新受到重擊,最明顯的莫過於我已經維持兩年在前五名的「慕尼黑」瞬間跌入谷底,Google每年會推出數次核心演算法更新,這次是讓我最有感的。

簡而言之…經營部落格至2020年約6年,原本該是開花結果的一年,我的網站內容直到這年才開始完備,一個疫情就讓過去經營的成果付諸東流,除了顯言意見的流量與收入,在這段不能出國的日子Google調降國外旅遊部落格的權重也非全無道理,我也只能摸摸鼻子、認了!
但…我從沒改過經營方向,這有幾個原因:
- 我在台灣的旅遊類型算是冷門的,非常偏向攝影跟健行,就算寫台灣旅遊也只會寫這些,而這產生流量跟收入的潛力太低;熱門的美食、住宿,向來不是我的主力內容,轉型到那邊太不實際
- 國外旅遊總是會回來的,我寧願先做好準備
- 我對國外旅遊的熱情遠大於台灣,沒有熱情寫不下去
- 在不能出國的這兩年,我還是可以穩定產出內容,其實也抽不太出時間經營台灣旅遊
總之,我確實有多寫一些台灣旅遊(網站),但那屬於玩票性質、聊勝於無,主力一直都是歐洲與澳洲!
晴天修屋頂:
這段期間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調整網站的系統體質,指的不是SEO技術面相關,而是主機、網站速度、區塊編輯器。為何對我來說網站沒流量時是晴天呢?我們要調整店面軟硬體配置總是希望挑低峰期吧?高峰期處理人流都來不及了,哪會有閒功夫去調整,而且於高峰期調整軟硬體配置的機會成本也比較高。
總之呢,我在這段期間將主機由SiteGround移轉到Cloudways、並徹底解決WP Rocket的快取時快時慢的問題,根治了困擾我兩三年的網站讀取速度,也花了好一陣功夫將WordPress的預設編輯器由使用近七年的傳統編輯器轉型為區塊編輯器,順勢開始採用「可重複的區塊」。後面那個調整過程其實蠻痛苦的,但避不開了早點處理也好,結果也讓我挺滿意的,除了可以更隨心所欲的設計版面,也大大降低內容維護成本。
雖說大多調整已完成,但還有一項懸而未決:CDN,也是我網站技術調整的最後一步。
以上是技術的部份,內容的部分其實也有調整,不外乎將數位行銷與日本/台灣旅遊拆分到其他站(本站就是2020年12月時由旅遊部落格切出來的)、開始經營YouTube。
為何要拆分呢?因為我希望旅遊網站專攻歐洲與澳洲,特別是選單…不要再讓次要內容佔有一席之地,但又希望有個網站更完整呈現我的數位行銷專業,所以就先拆出數位行銷,再拆出日本/台灣。
至於為何要經營YouTube?因為可惡的Google讓它在搜尋結果頁越來越吃重,而我剛好有找到不錯的軟體可以嘗試,如此而已。
總之…這些事情在流量高峰期我應該都不會關注,所以一律被我列入「晴天修屋頂」!
模組與飛輪效應:
這是這階段經營內容最重要的助力,都無法出國了,到底該如何持續產出內容?既然單點內容累積那麼多,是不是可以開始寫整理文?既然有些標籤頁面(tag)真的可以帶來流量,要不要把它們化為單篇文章?既然德國內容累積60-70篇,是否可以規劃出德國旅遊入門系列文章、以各種不同切入的角度介紹這個我最熟悉的歐洲國家?既然歐洲重點景點、城市的內容已經備齊,是否可以開始進行歐洲自由行系列文?
所以…這兩年我泰半是根據模組與飛輪效應來逐步豐富網站內容,話說回來,如果可以出去玩,這些概念要落實就要等到天荒地老了。模組比較容易懂,為何強調飛輪?因為這一切的根本在於單點內容,有了完整的單點內容才能為模組建構穩固的基礎。如果對想更深入了解這個概念,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,再搭配歐洲自由行系列文與德國旅遊入門系列文,會更好理解。
這個策略有沒有效?當然有,部分文章現在為我創造每月超過700次的Google自然搜尋點擊(Google Search Console資料),別忘了…現在還不能出國喔、我目前流量約略是過往高峰期的1/3,也讓我不再缺席歐洲自由行相關關鍵字。更重要的是,過往需要花6-8小時才可以寫完一篇,這些內容只需約一半的時間。
實驗為成功之母:
此前的實驗大多著重在城市攻略的內容類型,這階段更為多元了,同樣的,有一個代表性關鍵字,這次不再是「慕尼黑」而為「熊布朗宮」。熊布朗宮是歐洲三大宮殿之一、奧地利最知名的景點,過往我的Google排名都在20名上下徘徊,優化的方式也有限,畢竟…內部無法拍照就缺少很多素材。
當時(2020年8-9月)想說閒著也是閒著,不如試看看另一種手法:原本熊布朗宮是跟著霍夫堡組成一日遊,那何不嘗試分為兩篇文章,再補上官網的圖片介紹以及我沒去過的熊布朗宮動物園?測試結果一鳴驚人、竟然取得前五名,至今還是維持在前三名,而且竟然也在「霍夫堡」取得不錯的成績,一次攻克維也納兩大宮殿。往後,如法炮製的處理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(由馬德里王宮剝離)、梵谷博物館(由國家博物館剝離),獨立出藝術史博物館、普拉多博物館、梅爾克修道院,都取得不錯的成績。

熊布朗宮是刻意為之的實驗,「墨爾本」的光復卻是純屬意外。這個澳洲第二大城在我的自助旅行佔有一席之地,我去過它九成以上的郊區景點,不過卻一直難以攻佔第一頁排名,久而久之就算了,直到…寫出墨爾本13日完整行程。
會有這一篇是因為我早先已經寫了一篇阿姆斯特丹10日完整行程,這想法肇因於過往行程規劃都是五日,但其實可以它為基地四處遊玩,所以有了阿姆斯特丹10日遊,而這個概念也可以套用到墨爾本、雪梨、慕尼黑、柏林、巴黎等等,所以第二篇的主角是墨爾本、第三篇是慕尼黑。文章於二月初完成之後就放著不管,它不是為了SEO實驗而寫,三個月後…竟然異軍突起、取得「墨爾本」第九名,至今維持在第一頁,真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。但我還是要強調一件事:即使是個小實驗,前提卻不簡單:我需要先有完整的墨爾本景點內容。

經營內容取得SEO成效,早就不是改改文案、於單篇文章佈局關鍵字就可了事,甚至…以主題群集(Topic Cluster)還是會有力有未逮之處。雖然建構主題群集可以完整回答使用者問題、滿足其意圖,但有時候問題點並不是在於內容完整度,而是內容類型。以上面兩篇文章來說,我都是在已有完整內容下以新的內容類型取得排名,而這一點卻是很多經營內容者忽略的事情。
這不是多高深的學問,只是:大膽實驗、小心求證。
佈建數據分析:
這兩年除了持續經營內容,另一個改變就是調整數據分析方式,過往都是看看Google Analytics、Google Search Console,但一來這兩個工具的UI都不甚友善,即使我都能輕鬆駕馭了,依然認為如此,再者…提供的數據難以讓我追蹤實驗結果,所以呢…我做了下面調整:
- Pro Rank Tracker:
- 這是我用來追蹤SEO排名的關鍵字,相較於Google Search Console提供一堆大雜燴,這工具可讓我專注在重點關鍵字的排名變化,方便我可以追蹤實驗前後排名是否產生差異(GSC也可以,但非常繁瑣又不精確,讓我根本不想做),沒有它,我要花更多功夫判斷「熊布朗宮」的實驗結果,更難以注意到意料之外的「墨爾本」排名變化
- 參考文章
- Data Studio:這個Google推出的視覺化報表工具可以串接GA跟GSC的資料,再加上比這兩個強大數百倍的視覺化功能,徹底解決我使用這兩個工具的困擾,也讓我轉向以Data Studio觀察、分析網站數據,附帶的,我也以匯入CSV的方式分析經營網站多年來的Booking.com與GetYourGuide成效。
以上是數據分析的部分,我在網站監控也下了不少工夫,畢竟…曾經發生重要文章發生轉址迴圈的窘事,更別提網址多次轉向、外部連結404等常見錯誤。靠著Screaming Frog的排程功能,搭配Google Search Console的網址檢查API與Data Studio的以CSV為資料源產出視覺化報表的強大功能,讓我更能即時、一目了然的監控、修正網站錯誤。對這議題有興趣的話,可先參考Screaming Frog教學。
結語-活著就是贏家:
借用英特爾總裁-葛洛夫的自傳《活著就是贏家》來為這階段總結,疫情已經兩年多了,旅遊業死傷慘重,旅遊部落客/部落格也不在話下,能撐到現在持續穩定產出,就是種成就。兩年多來,即使不能出國、不知付出何時才能回收,我還是遵循內容行事曆一個月至少產出兩篇歐洲/澳洲內容的排程(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不只兩篇),這本身就是成就了。經營內容,賭上的是熱情、毅力,流量與收入固然重要,沒有熱情與毅力支撐,流量與收入最多就只是白日夢、不會更多了。
當然,賭的還有旅遊是公認的剛性需求,不會消失只是延遲,也就因為我支撐到現在,流量才能由1/6回升到1/3,兩年來第一次連續兩個月收到GetYourGuide付的分潤、一個月完成的訂單累積的分潤就達到Booking.com付出分潤的低標。
接下來,就等最後一步:復興之路,雖然我不知道要等到何時了。